5月22日,为期5天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文博会在内容和形式上全面焕新,扩大展会规模、优化展会结构、强化交易功能、提升服务能力,打造一场气势恢宏的文博盛宴,展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关键支撑。自2004年首届文博会创办以来,历经二十余年发展,文博会已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和文化创新的“大舞台”。
作为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聚合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势能,是彰显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平台。以本届文博会来看,参展商数量再创新高,“朋友圈”越来越广,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305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展,国际化占比达20%。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文化盛会展出文化产品将超过12万件,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将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以“文”会友、“博”览天下,文博会反映了中国文化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立体展现了中国文化产业的蓬勃新气象,有力地推动着文化与产业在相互交融中实现“双向奔赴”。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近年来,文博会通过“文化+”“科技+”,日益成为国内外文化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首展”“首发”“首秀”的“首选地”。譬如,本届文博会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展示深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22家企业携机器人、无人机、智能眼镜、智能耳机等产品,通过实物展示和互动体验,让参观者直观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魅力和应用前景。文化各美其美,科技日新月异,“文化+科技”的新业态正在打开“无限可能”的广阔空间,既展现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让文化愈发“出圈”,让产业加速“破圈”。
文博会是一个独特视角,让更多人充分感受到了文化之繁荣和产业之兴盛的澎湃气象。以本届文博会盛大举行为契机,我们有理由期待文博会能够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在创新中实现“加速跑”,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夺目的璀璨光芒。
(何莉)
校对:吴悦雨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