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扫码点餐服务在餐饮行业迅速兴起普及,成为众多消费者就餐时的选择。然而,有的餐厅却在“扫码”和“点餐”之间增加了一道程序,不关注微信公众号、不授权商家获取个人信息就不能进行点餐。最近,北京三中院就通报了一起强制扫码典型案例,明确认定商家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并判商家赔偿消费者5000元。(11月21日中国城市报)
据了解,消费者孔某至某餐厅用餐时,店员未告知可以人工点餐。孔某便通过扫码进行点餐结账,在这一过程中,孔某关注该公司微信公众号并注册为会员。事后,孔某无法删除被商家获取的个人信息,遂将该餐厅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侵权、赔偿相关损失等。法院在审理后对商家进行了相应判罚。
事实上,强制扫码的问题由来已久。饭店点餐、停车场缴费、扫共享单车出行……都要先关注公众号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消费者可谓是苦“强制扫码”久矣。
商家为何对扫码支付情有独钟?其本质还是背后利益的驱动。通过强制或以优惠服务诱导消费者关注商家的公众号,商家可以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如手机号码等,以便后续的营销和推广。并且在短时间内获取一定规模的用户关注度,将客户量转变为公众号或小程序的流量,从而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此外,扫码支付可以降低人力成本。以及减少消费者的等待时间,提高商家的服务效率,从而实现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却要让消费者来承担。一方面,强制关注公众号等霸王条款,本质上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强制扫码”会给消费者带来许多困扰。例如商家公众号的广告推文,会带来信息过载等问题。再比如消费者信息被商家非法获取后,很可能导致信息被滥用或者泄露。此外,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而言,扫码支付更是显得蛮横无理。
扫码乱象屡禁不绝,相关整治刻不容缓。消费者应该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对强制扫码和非法收集信息坚决说不。商家也应该明确自身的规范和责任。绝不收集任何无关信息,谨慎使用已采集信息。同时,必须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为其提供多种支付方式,不得强制消费者扫码关注公众号等。监管部门应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严格落实二维码的使用识别标准,减少或禁止部分商家对用户信息的强制收集,对于屡教不改的商家进行严厉处罚。并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希望此次北京三中院的法槌,既敲打了态度恶劣的涉事餐厅,也能敲醒其他试图继续浑水摸鱼的商家。(陈奇)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