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jxpinglun@163.com
QQ群 : 317365101
您当前的位置 : 理论评论 >> 大江观点
6岁“童漂”逐梦演艺圈,莫为“钱途”赔了前途
来源:大江网  2023-11-21 18:40:00  编辑:曹柯帆  作者:王一帆[ 浏览字号:  ]

      近日,一篇关于横店“童漂”家庭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报道中描述了一位年仅6岁“童漂”女孩小伊和其母亲吴兰的生活常态,激起了人们对于儿童演员行业和家庭教育的思考。(11月18日齐鲁晚报)

      报道中称,吴兰之所以带着女儿远走家乡,是为了实现女儿的“演员梦”。的确,支持孩子实现梦想无可厚非。但究其根本,很难说这是在实现孩子的梦想,还是在满足父母的逐利心理。

      演艺行业的收入高、来钱快等特点始终是吸引一批又一批“逐梦者”争相进入的重要原因。一些父母企图通过孩子的演艺事业来实现家庭在经济上的突破,从而满足自己的名利欲望,提升社会地位。少部分较为幸运的孩子确实能接到不少邀约,早早地便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和“摇钱树”。但是,大多数的“童漂”及家长们因为缺乏“人脉”或“资源”,只能面临着无戏可拍的窘境。因此在横店,“充会员接戏”“带资”这样的潜规则并不罕见,甚至还衍生出了一条“童漂”资源产业链,报道中的吴兰就向所谓的经纪公司缴纳了9800元的培训费。“童漂”们或许自认在追求一个纯粹的“演戏”梦想,却在不知不觉中卷入一场资本游戏之中。

      在“钱途”背后,网友们更关心的还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毕竟教育才是为儿童铺就前途的唯一选择。新闻里小伊为了试戏、拍戏,耽误学校课程是常有的事情,以至于简单的数学题都频繁做错。“童漂”们即便左支右绌地完成了义务教育,其文化素养能否足够支撑起其心心念念的“明星梦”?演戏,比的并非入行时间的早晚,也不仅是颜值和灵气,而是在文化沉淀下的厚积薄发。将演戏定位于“会演戏”,这是对演戏最大的误解。演员郝蕾就曾在一档节目中说过:“读不懂书的人怎么能读懂剧本,更不要说去呈现了。”可见,真正的好演员都需兼具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拥有超强的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再经历过社会的重重磨炼之后,才能练就精湛的演技。

      退一步讲,如果成为不了明星,“童漂”们有限的文化水平又是否符合其他工作岗位的一般要求,他们是否能在竞争激烈的大众就业市场中得以生存?这些关乎未来职业道路的深层问题孩子们自然还考虑不到,但作为已经具备社会经验的父母们来说,应为了孩子们的长远发展而仔细斟酌。

      除了书面上的文化教育以外,家长们还需要关注“童漂”们的心理健康。一方面,儿童演员们会过早地面临成人的问题和责任。在幼年时期,孩子本应该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身心,学习社交技能和建立自我认同。然而,从事演艺活动往往需要他们独自面对舞台、灯光和镜头,同时还要接受来自外界对他们私生活的关注和对外貌、表演等方面的评价。这些压力都极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认同,使其失去童年的快乐和无忧无虑的时光,也将会给他们的身心发展带来难以抚平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一些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表面成就,而忽视了他们的内在成长。他们过于追求眼前的名利和表面的成功,这种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可能会导致孩子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失去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富足,从而形成不健康的价值观念。金钱只是单向的低矮的闸门,永远无法积聚起情感的洪峰。报道中的母女俩漂在横店,父亲则远在南昌工作赚钱,无疑缺席了孩子的成长,夫妻双方也缺乏沟通和情感的交流。而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齐心协力和家庭氛围的熏陶。让孩子有一种安全感和踏实感,绝不是供钱那么简单,毕竟陪伴才是最好的爱,可以抵挡世间所有的坚硬,可以温暖生命所有的岁月。

      正如芥川龙之介所说,天才的悲剧在于被小而舒适的名望所束缚。“童漂”们的人生不是父母的续集,也不是同龄人的番外,他们应为自己的人生作序和立言。家长们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过早定义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幸福与否,未必和职业或名利有必然的联系。健全的人格和一定的知识积累,才是孩子成功的基石。(王一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