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要靠内循环牵引外循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另一方面要靠外循环促进内循环,在参与国际循环中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既可稳固和扩大国内循环基本盘,又能撬动和带动国际循环
自强彰显大国担当,合作谱写共赢篇章。一辆体格硕大、最大牵引组合总重达250吨的大件运输车在第五届进博会亮相,近日完成留购手续即将交付国内买家。中老铁路开通运营满一年,累计发送旅客850万人次、货物1120万吨。宝马集团沈阳里达工厂已投产,诺和诺德在天津第八次增资扩产,松下集团将冷链设备生产、销售等更多业务板块转移至中国。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达38.34万亿元,同比增长8.6%;前10个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898.6亿元,同比增长14.4%。一份份亮眼“成绩单”,充分反映了我国推动内外循环顺畅联通、与世界共享市场机遇的决心与努力。
国民经济运行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发展的过程。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方面要靠内循环牵引外循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另一方面要靠外循环促进内循环,在参与国际循环中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不久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明确提出“六个统筹”,其中之一是“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为我们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必须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历史主动。大国经济的优势在于内部可循环,“国内大循环”是国民经济循环的“主体”。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达30%,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枢纽。这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强保障和底气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既可稳固和扩大国内循环基本盘,又能撬动和带动国际循环。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唯有立足自身实际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才能够不惧国际风云变幻,在激发自身增长动能的同时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就要使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好开放对拓展循环空间的作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才能与外部世界良性互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贸易、投资、人才、技术、能源资源的国际循环都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主动对照相关国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展望未来,在我国国民经济循环中,国际循环部分的比例可能不像以往那样高,但其绝对规模还会持续扩大,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会逐步上升,对国内循环质量的提升带动作用会更加凸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会持续增大,给各国带来的发展机遇会持续增多。
艰难显勇毅,磨砺得玉成。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2023年发展有利因素增多,经济运行有望整体好转。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们一定能不断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妥善应对好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人民日报》( 2023年01月06日05版)
相关阅读:
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①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②
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③
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④
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⑤
(责编:岳弘彬、赵欣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