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能源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立足我国的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才是最优选择
近十年来,我国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迅猛,风电和光伏发电的装机比重已接近30%。
风光等新能源的好处不言自明,其巨大贡献也无需多言。但是和任何事物一样,新能源也有短板,就是靠天吃饭。例如,如果不刮风,或连续阴雨,“风光”就会风光不再。
能否克服“靠天吃饭”这一弱点,直接关系到新能源的未来。换句话说,新能源只有从“靠天吃饭”变为“旱涝保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的主力能源。
那么,新能源如何才能不再看老天爷的脸色?目前看来,在储能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的前提下,只有靠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任何单一手段都难以实现这一艰巨任务。
一方面,水风光之间要实现互补。尽管从概率上,水风光同时不给力是小概率事件,更多的情况是没有风可能有阳光、连日阴雨可能来水会多,但是,风光互补、风水互补、水光互补会更加科学合理。
另一方面,新能源与传统能源间也要实现互补。新能源之间的互补虽然可以解决大概率问题,但不是所有地区都能实现新能源之间的互补。比如,有些地区风资源丰富,但是水和光资源却不足。因此,新能源离开传统能源还很难一枝独秀。传统能源虽然有易污染和高碳之虞,但相较于新能源的两大优势就是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在目前科技水平下,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互补是绕不开的必选项。如果过多依赖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对较低的新能源,会增加能源供给的脆弱性和风险性。
那么,新能源何时才能取代传统能源,成为能源舞台上名副其实的主角呢?
电力的最大特点是即发即用,难以储存。如果电力也能像粮食一样,能够储存,能够以丰补歉——即今天风大就多发电,明天没风,就用昨天储存的电,到这一步,传统能源就可以让位了。目前,各国在储能技术上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各种技术路线尚存在明显短板。比如,化学储能,受限于成本和规模;抽水蓄能,虽然有规模,但受地域条件限制。其他无论储热、储冷还是储制氢等,都还难成气候,甚至尚处于概念阶段。因此,破解储能技术难题,是实现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关键一环。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新能源大有前途。但是,新能源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无论在技术攻关方面,还是深化体制改革上,道路依然漫长。因此,最明智的选择还是与包括火电、核电在内的传统能源,实现优势互补,切不可急于求成。对于能源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立足我国的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才是最优选择。(萧然)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