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迎来70周年院庆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线上推送“经典剧目放送及导赏”活动,让戏剧爱好者们通过网络平台欣赏到《茶馆》《雷雨》《蔡文姬》等经典大戏。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越来越多的文艺演出选择走上“云端”,越来越多观众习惯“隔屏”观赏,“云演出”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不久前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创新文化表达方式,鼓励各种艺术样式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表现形态、丰富数字内容。一根网线、一方屏幕,为观众打开了更丰富的艺术欣赏空间。轻触手机,随时随地观赏一线城市剧场上演的经典剧目;高清镜头下,轻盈灵动的舞姿尽收眼底;直播间里,不但可以一睹戏曲艺术家的精彩表演,还能实时互动……可以说,“云端”舞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文艺演出被更多人看到,推动更多观众与艺术“双向奔赴”。
对于演员和剧场来说,线上“相遇”的惊喜不仅在于觅得新知音,还在于探寻艺术的多种可能性。“云演出”不只是把舞台搬到线上、用摄像机拍下来那么简单,背后是内容、形式和受众群体需求等各方面的复杂转变。有舞团推出网络公开课,吸引许多网友,首次授课的舞者感慨,没想到大家特别喜欢,演员也很踊跃;有剧团尝试实地直播,揭秘戏曲表演的台前幕后,观众纷纷留言“戏曲太美了”“被传统文化圈粉”;有演员在“云练功房”展示基本功训练,在和观众的直接交流中激发创作灵感。不同的艺术门类、个性化的展现形式,共同培厚了“云演出”的成长土壤,丰富了艺术的时代表达。
有人说,舞台的生命力在现场,但如今,线上还是线下早已不是一道单选题。一些剧目会选择在线上首演,根据观众反馈打磨内容后再反哺线下;不少剧场的观众成了“云演出”的“铁粉”,线上吸引的潜在受众转化为线下观演的增量。同时,借助日新月异的高科技,网友的在线体验不断刷新。线上“智慧剧场”里,观众能通过拖动屏幕,从任意角度观看表演、欣赏细节;5G和超高清视频技术的运用,让交响乐团的悠扬旋律近在耳畔;虚拟现实和全息技术,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沉浸感……线上线下的加速融合,为舞台艺术创作和传播打开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爆款频出的同时,“云演出”也要努力探索怎样行稳致远。如何注入创新思维,避免同质化和盲目跟风?如何做好版权保护,解决盗版侵权顽疾?线上观演付费习惯尚未养成,怎样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线上和线下又该如何更好共生,合力助推优质演出拔节生长?回答好这些问题,“云端”舞台才能灯光长明、人气常在,为演出市场持续健康繁荣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载体。以“云演出”等新业态发展为契机,主动拥抱新变化、抓住新机遇、谋求新发展,优化内容供给、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定能不断筑牢文化强国建设的“数字基石”,满足观众更多美好期待。(管璇悦)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