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活化”的历史之中,人们总能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得到“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启迪,从不忘本来中获得开辟未来的力量
在江苏,“博物知旅”主题活动季和“云上博物——江苏省博物馆数字展览空间”同时开启,提供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在北京,“北京博物馆云”服务平台启动试运行,带来线上云游博物馆的奇妙之旅……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各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博活动,让更多人感受文化魅力、聆听历史回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文物的保存者和历史的记录者,是文化的“存储卡”和历史的“解码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作为与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的相遇之地,博物馆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现在,并打开心灵去接受未知的事物、全新的观念,这正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重要力量。
从恢宏大气的大中型博物馆到各美其美的小型博物馆,从数量众多的国有博物馆到分布各地的民间博物馆,我国博物馆的种类不断丰富。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国博物馆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博物馆建成开放;全国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数由7亿人次增长至12亿人次,平均每年增加1亿人次。可以说,逛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我国博物馆在机制、运营、服务、文创开发等方面转型升级,正逐步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博物馆发展之路。
精美珍贵的文物、活态流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庄重严肃的革命旧址、类型多样的世界遗产地……遍布祖国大地的文化遗存和山川风物为我国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来源,也让博物馆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在博物馆,历史文物并不只是时间的沉淀、岁月的陈酿,不只是一个静止的存在,更传承着文化血脉,与我们的生活和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置身于“活化”的历史之中,人们总能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得到“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启迪,从不忘本来中获得开辟未来的力量。
科技的进步,给博物馆带来了全新的机遇,让博物馆拥有了创新的力量。利用数字资源,可以展示数字化展品,丰富展陈的形式;开发APP应用,可以在展厅现场实现虚拟与现实的交互展示;通过数字化开发设计,可以设置游戏,增强体验、增加互动;运用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沉浸式展览、可穿戴设备等,带来如真似幻的效果……“互联网+博物馆”突破了空间限制,博物馆的功能被极大拓展。目前,国家文物局正全力推进文物数字化工程,全国76.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已完成普查登记并不断推进数据开放共享。这将极大提升博物馆的数字化水平。
“博物馆就好像是书中精美的书签,展页之时,神秘和奥妙由此开启。”一家博物馆的学生志愿者这样描述博物馆。近年来,博物馆教育也有了更多的创新与发展,讲解、讲座、工作坊、课程……博物馆教育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随着展览的创新、技术的革新、教育的开展,馆内和馆外协同,线上和线下联动,博物馆将串联起时间的珍珠,为观众打开上下几千年的浩瀚世界,走向更加光彩夺目的未来。(王珏)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