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这三项重点工作。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笔者认为,“三农”工作只有以“心”促“新”,才能推动乡村振兴。
当好“粮心人”,严守粮食安全新要求。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饥荒,教训极其深刻,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字字千钧地指出:“这些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牵动着亿万民众的神经。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做“粮心人”,采取“长牙齿”举措,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把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利用信息化管理机制提高耕地管理水平、发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等举措推进“建设好1亿亩高标准农田”阶段性任务。
练好“暖心计”,开拓科技助农新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从实际出发,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多出“暖心计”,一方面,要认识到种子是粮食生产的“芯片”,坚持高产、优质、高效“两高一优”的种子选用要求,注重培育、选用优质种子,逐步优化当地粮食作物品种结构。另一方面,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增强数字化思维,用好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机械化耕作,如推广工厂育秧、无人机打药水、农作物“种收”机械化,以提高种植效率、确保粮食产量。
办好“实心事”,擦亮成果惠农新亮点。“三农”建设究其根本,需要落脚到农民本身,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时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的重要指示,坚持“政策保本、经营增效”的原则,确保农民种粮不吃亏。一方面是认真落实扶农助农政策,建立灾情防范监测预防机制,确保农业保险、救灾、资金等政策落实到位,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实时跟踪监测、及时发现返贫致贫风险,建立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的监测方法,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同时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帮助农户有效融入现代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内部的“生血”,确保群众收入有保障、无反弹风险。(刘新月)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