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从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利益出发,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回应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充分展现了大国领袖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
让我们通过一组图片,回顾这一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013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他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新华社记者丁林/摄
2013年4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南博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他提出了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正确方向:勇于变革创新,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同心维护和平,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着力推进合作,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有效途径;坚持开放包容,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他从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2014年5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国将积极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同世界各国共同维护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在世界和地区事务中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更加积极有为地参与热点问题的解决,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2015年9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初步系统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即“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2015年11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深入剖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给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带来的启示,指出:“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对话,交流学习最佳实践,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要倡导和而不同,允许各国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2016年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中国倡导的新机制新倡议,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详细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动因、愿景与实施路径。新华社记者饶爱民/摄
2020年9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举行会晤,会晤以视频方式举行。习近平强调:中方愿同欧方在双边、地区、全球层面加强对话和协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推动政治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2020年9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作出艰苦卓绝努力,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新华社发
2020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提出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2020年11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系统阐述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2020年11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中国-东盟关系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