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深空之梦,攀科技之巅。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迈出了嫦娥五号任务月球采样返回的第一步,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嫦”风破浪惊苍穹,“五”动九州揽月回。从古至今,人类都对于神秘的月球心向往之。此次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是人类时隔48年之后的月球探测地月往返之旅,也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嫦娥”奔月,让世界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国科技力量正在扬起风帆“飞得更高”。
“嫦娥”奔月,展现中国科技“新高度”。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到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中国科技不断创造与刷新了“上天入地”的新奇迹,这些大国重器和让世界为之侧目的科技成果展现了我国的科技伟力,更映照着中国自主创新的不平凡历程。以“嫦娥五号”为例,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航天任务,为了实现新的航天突破,我国科技工作者围绕“嫦娥五号”的核心技术和诸多难点、风险点,先后突破了月表采样任务所涉及到的20余项关键技术,确保了该探测器的设计合理。可以说,中国人正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探索脚步,书写着新时代“嫦娥奔月”的新传说。
自主创新,不断攀登航天“新高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航天技术是一项系统复杂、涉及面广,集高精尖技术为大成的一种技术密集型行业。经过几代人辛勤耕耘与开拓,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这背后,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自主创新。从第一艘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绕月飞行,到“嫦娥四号”成为世界第一艘登上月球背面的月球探测器,再到如今“嫦娥五号”开启“回家”的征程,我国深空探测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这实际上就是我国不断攀登科技“新高峰”的生动诠释,也展示了中国人在科技领域自立自强的“中国精神”。
逐梦深空,书写航天强国“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从科学发展史来看,以探索太阳系和宇宙的起源、发展和演化为科学总目标的深空探测,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体现。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建设航天强国是重大使命,也是必须实现的目标。接下来,我们还要把握中国空间事业发展的方向,一方面,要大力不断传承弘扬航天精神,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引领空间技术发展方向,夯实航天科技基础;另一方面,要统筹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一体化、网络化发展,加大太空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多管齐下,共同书写航天强国“新篇章”。
“嫦娥”奔月,是中国在航天强国路上的又一次新传奇,也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在航天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和飞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在攀登高峰中追求卓越,我们就更有信心建设航天强国,也更有底气继续朝着浩瀚的宇宙不断进发!
文/何莉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