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习主席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中华文明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历史的长镜头端详中华文明,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文明交流互鉴、繁荣多彩的美丽画卷。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驼铃声声;客商往来印度、斯里兰卡,海上丝绸之路帆影幢幢;隋唐时期,遣隋遣唐使络绎不绝,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元代,马可·波罗一部游记让无数人对中国心向往之;明代,郑和扬帆远航、七下西洋,和平交流的文明佳话至今传续……中华文明里凝结着不同文明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的基因和密码。
同时,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表明,只要中外文明交流畅通,中国就能够对世界作出较大贡献。中国、中华文明如此,其他国家、其他文明同样如此。
在日益开放的当今世界,我们应该对人类文明成果保持海纳百川的胸襟,撷百家之精华,融各方之优长,把握时代大势,着眼民族梦想,放眼世界未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正因为如此,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就是倡导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在第9期《求是》杂志发表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篇重要文章中,他指出,“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这种可以胜过利剑的思想,为处理当代国际关系、完善全球治理和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贡献了中国主张、中国方案。这一重大理念,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呼应着当今时代的律动,有理有力有效地解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根本问题。
一个真诚信奉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社会主义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推动建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更多精彩,请见《求是》编辑部文章:《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态度和原则》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