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安徽合肥一企业给宿州埇桥区一所学校的30名贫困学生每人送去1200元钱爱心款。近日,记者接到家长反映,还没等孩子们拿到钱,学校就要求学生们每人拿200元,共计6000元,请企业及学校、村镇干部吃饭。日前,记者采访学校负责人得知,学校的确向学生们“筹集”资金吃饭,但后来没有使用,已经陆续退还。(12月24日《安徽商报》)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尽管不知把这句话反过来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是不是也有普遍意义,但所谓的“贫困生出钱请领导吃饭”,却有点类似的意思。这同时还让笔者想起了另一句常用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如果脱离这件事的现实语境,“贫困生出钱请领导吃饭”,不仅令人诧异,而且足以触犯众怒。然而,咱们如果根据具体情节,再以人之常情视之,“这顿饭”的个中滋味是十分酸楚的。
虽然不知有着30名贫困学生的学校,是不是也同样的贫困,但九桌花了6000元钱的饭局,还真算不上宴请。尽管“吃饭”这件事,已经从最初的果腹变成一种享受,又被公款吃喝引向了腐败的歧途,但包括校方、赞助企业以及当地村政府的部分领导,还有30名受资助学生在内的一顿饭,总共才花费了6000元,也只能算是家常便饭了。若以“腐败”论之,还不够贪官的一次小酌。这并非是以数额论性质,而是这样的饭局,用以答谢赞助企业,还请来了当地村政府的部分领导,只能算是表达一下心意了。
问题出在这笔钱是受助贫困生出的,无疑让人与曾经发生过的截留赞助金,克扣扶贫款发生联想。但是,其中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该校采用这样的答谢形式是不是有必要?这就得从人之常情上来说。既然“企业来帮扶那天,天气比较冷,活动一直搞到中午才结束”,吃顿饭也在情理之中,也是一种传统的答谢仪式;其次,该校是不是真的“没有经费,所以提前向贫困生筹了钱”?这不妨从这顿带有答谢“宴请”的饭局,在当地村政府部分领导到场的规模下,九桌左右才花了6000元来看,真是有点“穷相毕露”了。要是该校和当地村政府的部分领导想趁机涮一顿,也是反证了当地的贫穷状态。
当然,不管何种原因,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但是,若把道德制高点移向贫困线,把置身事外换做感同身受,我想也会有从穷日子里过来的人,设身处地地看待这件事。贫困的日子本来都是凑合着过的,但必要的礼节也是要遵守的。毕竟,学校向贫困生筹钱并非中饱私囊,也非用于大吃大喝,无非是觉得在学校没有招待经费的情况下,让得了捐助款的贫困生凑钱答谢赞助方。笔者在想,如果在各种扶贫帮困中,相关单位都能做到把善款全额送到受助者手中,在觉得有必要答谢赞助方又没有能力的时候,让受助者挤一点出来表示表示,也就善莫大焉。
如果能在更高的境界上达成共识,那么,在公事公办时,很多传统礼仪都是可以省略的。而在现实环境中,毕竟还要顾及一些人之常情。于理也得于情,就说这顿饭吧,现在弄得谁的心里都不是滋味,好事几乎要变成坏事了,确实让人有点于心不忍。
知风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