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说,自己现在日子好过了,便力所能及帮助一些生活很困难的人,以不忘当年极度贫穷的岁月,和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们。在他看来,这原本是一笔“良心债”,传递爱心才会安心。然而,当他面对所帮助的对象,仍然深深地震撼了,他没有想到贫困是这样“各各不同”,深入接触才真切感受到,几乎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自己的辛酸泪。朋友陷入深深的自责:是岁月模糊了自己的贫穷记忆,还是距离抽象了关切贫困的目光?
朋友的感悟令人深思。对于很多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来说,即便曾经有过饥饿的记忆,也容易在舒适现代的都市生活中逐渐淡去。当我们坐在咖啡馆里看叶红叶落,乘着高铁“早上广州喝茶,晚上北京吃鸭”,贫困并不太容易飘入我们的视野。这不是说我们脑海里没有贫穷的概念,而只是少了些醒目的实情;不是说我们内心里对贫困没有深沉的情怀,只是少了些具体的关怀。
改革发展的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创造了减贫的传奇,贫困人口目前减少到7000多万。但他们的最后脱贫,仍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把视线投向他们,那里或是“地种山坡头,风吹尘土飞,雨水贵如油,十种九不收”,或是“无妈乡”“光棍村”“孤儿村”,他们或是“撑竹筏上学”“抽签睡床”的留守儿童,或是父亲长年卧病、母亲改嫁而自己被迫辍学的少年,抑或就是那个育着两个智障儿子的七旬老太在大山砍柴的沉重背影。
有人说:“贫穷其实不可怕,对贫穷的冷眼和麻木才可怕。”有的人不察实情,动不动就埋怨难以脱贫的家庭不思进取、好吃懒做。有的人心生隔膜,对困难群体漠不关心,陶醉于自己的小日子。有的干部把扶贫仅当成一项例行公事,到贫困户家中访问都不愿多待一会儿。更有甚者,视贫困如“利益蛋糕”,够不上贫困标准挤破头也要装穷,够不上“贫困县”资格想方设法也要戴“穷帽”,让真正困难的群体晾在一边,得不到帮助。凡此,都是扶贫攻坚路上的隐性障碍。
鲁迅先生曾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有诗人则写道:“谁都不是一座孤岛,可以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这抒写和讴歌的,正是人与人之间那种守望相助的情怀,我们又岂能淡了?30年来,国家层面开启了大规模扶贫开发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济困成效斐然。与此同时,更多的社会成员自发投身其间,各种民间公益行动给贫困人群带去温暖。政府与民间的携手行动,在全社会汇聚起爱心的大海,努力如习近平主席在今年新年贺词中所言,“让农村贫困人口、城市困难群众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
你的贫困就是我的痛楚,在相当意义上说,对贫困有这样的真切感知,我们才可能真正与困难群众站在一起,义无反顾地帮扶,一同向贫困宣战;才会真正让救助成为“有尊严的救助”,让发展成为“有温度的发展”。在国家第二个“扶贫日”到来之际,期盼有更多人用心感知贫困,走近困难群众的生活,更走进他们的内心。
《人民日报》( 2015年10月16日04版)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