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昌大附小红谷滩分校二部秋季即将“开张”,相关部门“未雨绸缪”进行大调整:一校接纳1至3年级学生,一校接收4至6年级学生。这意味着这两个学区地段的一半孩子都上不了家门口的学校。究其原因,竟然是相关部门考虑到有些家长担心两校教育质量有差异。(来源:2015年5月7日《江西日报》)
对于相关部门的“好心”,家长们不理解: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学校不买账:应该分边管理而不是切段管理;专家不认同:不符合科学管理的教学模式,侵害正常地段生的合法权益。咫尺近校读不了,舍近求远入他校。这显然与“就近入学”精神相背离。孩子入学是一项关系到家庭切身利益的大事,既然确定了“就近入学”的原则,相关部门就应按照学区划分执行。学区划分、“就近入学”不是“变色龙”,不能说变就变吧!
在笔者看来,南昌红谷滩社会发展局不应将“就近入学”视为儿戏。从宏观的法律层面上来讲,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原则,而从微观的具体操作层面上,“就近入学”的重要特征就是地理距离上的“近”,《中小学校规划设计规范》明确规定,城镇完全小学服务的半径宜为500米,但经南昌红谷滩社会发展局一番“好意”后,将昌大附小红谷滩分校1至3年级迁往“一校”前湖小学后,一些社区小孩上学路程将超过1.5公里。那么远的距离,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人身安全可着实让人担心;长期这样来回颠簸两地上课,对这些刚入学孩子的身心不得不说也是一个严酷的考验。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南昌红谷滩社会发展局将“就近入学”视儿戏说变就变,不仅无视辖区内居民的切实利益,而且有“懒政”嫌疑。之前南昌市每年都会公布城区各小学招生地段,“就近入学”为“学区房”的购买指明了方向,既然家长们按有关部门公布的地段,为了孩子购置了房屋,你朝令夕改容易,可重新买过一套房子重新安置好一个家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
再说,南昌红谷滩社会发展局要是考虑到有些家长担心教育质量有差异而“切段管理”,那为什么不花更大精力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的失衡问题呢?一刀切的“懒政”让孩子们读不了家门口的学校,南昌红谷滩社会发展局对地段和招生政策进行“微调”究竟是因为客观条件的改变还是为“条子生”提供预留名额?这是否侵占了片区内学生的合法权益?这样一项家长不理解、学校不买账、专家不认同的“微调”已经有了“初步意向”,这“就近入学”究竟是谁说了算?
笔者认为,如果教育资源失衡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不能保证一个片区内的各个学校都有好老师和好的教学设施,那么,随意的学区划分也许还会不断出现,更有可能会让某些人获得权力寻租的机会,使“就近入学”背离其初衷,反而加剧教育资源失衡问题,无法达到教育的“实质公平”。
文/一山居士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