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司法文书中,通篇都是法律法条的罗列,表现的是“怎么判”,至于“为什么这么判”则不见踪影
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社会公众要看懂司法文书还是“蛮难的”。这与我国司法实践中长期不注重司法文书的释法说理工作有莫大的关系。
司法文书是司法机关解释适用法律活动的结果展示。在一份司法文书中,往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法官、检察官运用司法技能对法律原意的把握,即根据法律而进行理性推导的全过程;二是解释这种推导的合法性及正当性,让案件双方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得以接受。由此可见,一份优秀的司法文书,不仅仅是法律依据、案件事实、裁判主张的单纯集合,更应该是裁判论证的法律依据和论证思维过程的全景式展示。
然而,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司法文书往往只展现了制度刚性这一个方面。在一些司法文书中,通篇都是法律法条的罗列,表现的是“怎么判”,至于“为什么这么判”则不见踪影。尤其是一些制式法律文书,更是缺乏必要的说理要素,导致制度的刚性由于缺乏沟通的支持而常常难以起到消解纠纷的作用,进而导致司法文书的权威性备受质疑,司法公信力不强。
一份缺乏说理的司法文书,除了符合法律规定之外,显然无法起到服判息诉的社会效果。事实上,社会公众最关心的正是案子“为什么这么判”,而不是“怎么判”。如果一份司法文书不能让社会公众理解法官、检察官的思维过程,无法让公众看到思维过程与裁判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那么社会公众也就无法对司法裁判从心底敬服。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让司法工作按照司法规律开展,以个案的司法公开提升司法公信力、促进司法权威的生成,这一基本原则需要司法机关扎扎实实的施行。最近,有些法院、检察院提出要根据案件性质、案情复杂程度以及社会公众实际需求,突出释法说理的重点,针对案件争议焦点,理清事实认定,阐明适法依据,讲透法理情理,增进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司法机关处理决定的理解和认同。这正是以务实态度推进依法治国、建设高效法治实施体系的努力,更是对司法规律的坚守。
《人民日报》( 2015年04月08日19版)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