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起,我就从来没有动摇过当老师的念头。出身在教师之家的我,似乎觉得做教师就是一辈子的使命。日子一晃已是从教第二十个年头,各类教学工作中冒出来的小幸福,给平凡的教学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着急妈妈”,为孩子作文起步难而犯愁,甚至一急起来就失去了耐心责骂孩子。看着不得良方又缺乏耐心的家长,看着孩子愁眉苦脸、心怀抗拒的样子,我琢磨着,能不能营建一个开放的作文平台,拓展教育的时间空间,助力家庭提升教育水平呢?
我开始尝试用微信公众号打造网络作文课。我把多年积累的作文故事素材,通过微信公众号“冰冰老师作文教室”倾囊奉上,每周布置周记后,就在微信公众号上挂出同题作文指导文章,邀请父母和孩子同读作文故事后,再开始写作。
许多传统文化作品当中精彩的细节,被重新梳理后,变成了简单明快的作文妙招。《红楼梦》中狗儿和刘姥姥的对白,《水浒传》里大大咧咧的李逵问戴宗的语言,成为了生活化语言描写的典型案例。同学们学着大作家的范儿,尝试把人物语言更简单、更通俗、更自由地表达出来。渐渐地,作文已不再是孩子们的“拦路虎”,成了吐露心声、真实表达的自由田园。
这样同步的作文教学故事,让“着急妈妈”们在亲子互动中,也学到了很多方法。狂风暴雨式的作文指导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循循善诱的交流方式。前几天,一位网友妈妈留言告诉我,“今天孩子写观察日记,按照你《约会小豆芽》一文中教的方法,足足写了500字,还说不过瘾,还想写。当妈的,听到孩子这样的话,无异于天籁之音。”
网络虚拟“作文教室”让我的周末比往日忙碌了许多。从撰写作文教学故事,到作文邮件一对一批改回复,一个以爬格子为乐的老师,借助网络平台,带动起了一支爱写乐写的学生团队,点燃了师生笔耕不辍的浓厚兴趣和写作自信。
小小的网络作文教学平台,左手家长,右手学生,牵动的是不同的家长孩子,激发的是教育生活的乐趣,这可能正是教育这一行有为有味的地方。当人们把教育工作者比作蜡烛或春蚕的时候,我更愿意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牵手每一个家庭,在教育历程中共同经历,彼此滋养,展现出一树树的绿色繁荣。
(作者为重庆市巴蜀小学教师)
《人民日报》( 2014年10月16日05版)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