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千年,山中一日,说的是山村闭塞。由于环境、交通等各种自然条件限制,山村很难出现一个突然的发展,基本上子辈是父辈的影子,父辈是祖辈的影子。其实想想,南坑村村民为了摆脱与生俱来的贫困与落后,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外面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根本不是一件坏事。如果整个村子的人还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讨生活,那才是真正值得悲哀的事情。
设身处地想一下,如果你是村民,你会做出何种选择?村民用脚“投票”,选择离开家乡,为的是追求更好的生活。130比1,坚持留守的钟兆武老人是令人同情的少数。此情此景,会让每个人产生不同的感受,但最有发言权的必然是住在这里的人。此时,社会大众应该尊重这些“背井离乡”的村民,而不是感慨村庄的消失、传统的没落、家乡的远去。
在国家快速推进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南坑村的遭遇只是其中一个不起眼的浪花。国务院参事冯骥才说,过去10年全国每天消失80~100个自然村,而这也是南坑村未来的命运。城镇化会给村民带来面貌一新的生活,但他们的选择却为何掀起整个社会的怀旧风潮,似乎是他们丢了蕴藏在村子里的传统的历史的传承?真的是这样吗?
当下社会的怀旧心理,折射出的其实是人们对快速城镇化的不适感。城镇化意味着工业化、信息化和陌生人社会,人们在这种快速变化的生活中有一种无力感,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适。因此,人们对生活的预期答案,与城镇化相去甚远,反而跟传统农村生活中的三代同堂、子孙绕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越来越贴近,甚至用这些想象来填补心理的缺失。
“一个人的村庄”是一种“阵痛”,城镇化所带来的问题需要它自己寻找答案,而不是回过头去寻找和保留那种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它虽然有吸引力,但这是村民的自由选择。这也给城镇化提了个醒,那就是如何对待那些流动在全国各地的农民大军,如何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时候照顾公众惶恐不安的心理,这些都需要出台一定的配套措施。
大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或“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大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XXX报]”或“大江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大江网新闻中心 电话:0791-86849735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