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住建部发布的垃圾统计数据,我国每年生活垃圾产量在4亿吨以上,并以每年百分之八的速度递增。带有剧毒的腐烂物和脏水渗透地下,饮用污染的地下水对人体的危害极大,甚至引发疾病;焚烧垃圾产生有害物质扩散至人体致癌;塑料制品进入海洋,海洋生物误食之后死亡......一切触目惊心,所以我们必须做出改变,提高垃圾分类意识,培养垃圾分类习惯,进行垃圾分类。打赢垃圾分类这场战争,已是迫在眉睫。
上海率先开展垃圾分类,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北京按照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进行分类。从字面上看,“垃圾分类”注重分,只需分好就完了,实则不然,不只投放要分类,回收和处理更要分类,这才是“真分类”。
以前,一些城市一些小区里面摆放有分类垃圾桶,但由于人们尚未养成分类习惯和分类意识不高,把垃圾统统投进垃圾桶,这是“假分类”,既达不到建设节约型资源社会的目的,也起不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回收也未分类,所有垃圾一股脑倒入垃圾车,直接采用最简单的填埋和焚烧两种方式处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垃圾污染问题,同样是在污染环境、污染水源、污染空气。若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就必须打赢“垃圾分类”这场硬仗,做到“真分类,真环保”。
垃圾分类事关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方方面面。进行垃圾分类伊始,老百姓不习惯、不理解,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保持耐心,做好宣传工作,着重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在投放、回收、分拣处理阶段都要养成分类的习惯,还可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阶段就学习环保知识,并督促自己的父母长辈自觉遵守,到了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从而逐步建立严格的垃圾分类观念。
提高垃圾分类意识,培养分类习惯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培养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需要让民众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实践中,要让民众成为垃圾分类的执行者,更要让民众成为垃圾分类的传播者,可邀请民众参观垃圾回收厂,观看垃圾分类影片,邀请民众对垃圾分类建言献策……培养民众主人翁意识,主动作为,垃圾分类方能长期坚持下去。同时要形成维护良好环境的合力,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也可对一些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比如,厨余垃圾经过处理之后成为有机肥,发放给群众,供种植花草使用。如此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垃圾分类定将会取得阶段性成效。
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人们向往的奋斗目标,只要大家不断提高垃圾分类意识,培养垃圾分类习惯,从我做起,从全社会做起,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