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朋友聊起近年来颇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校园霸凌问题,大家莫衷一是。有人觉得学生在校园受到欺负,学校是第一责任人,有人认为得有法律对霸凌行为进行严惩,还有人认为重点在于家长应加强对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每当看到霸凌事件披露,除了气愤和叹惜,更多的还有担忧。那些本应把精力聚焦在学业上的青少年,为何会被暴力环绕?无论是使用暴力,还是暴力所向,都像疾风骤雨摧残着向阳的花朵,令人痛惜。当前,对于情感教育、道德风尚、人际关系的培养仍是薄弱环节。尽快治理校园暴力,应强化德育、情感、团体意识的培养,让校园生活中充盈更多的友善。
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倡导、传承和弘扬。如今,友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友善从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睦,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有的人对他人不能以诚相待,相互指责猜疑,彼此缺乏应有的信任;有的人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便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有的人冷若冰霜,在交往中对他人缺乏最起码的尊重;有的人缺乏同情心,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无动于衷……虽然从总体上看社会生活在向好向善,但类似的个案的确也存在。
友善的前提是要有坦荡的胸怀。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待人接物,都能以宽容的态度应对,少些抱怨和泄愤,不斤斤计较,拥有海纳百川的人格魅力。
而对于青年来说,友善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不仅要具备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具备社会公德。以豁达友好的心态与人交往,别人就会感到你有亲和力,从而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乐善好施的品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他人就会感到温暖,对你产生信任;充分理解、尊重、体谅他人,能够换位思考,别人就会感到你是值得尊敬的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要人与人之间能以仁爱之心相待,又有共同的美好志向,实现和睦相处并不难。友善应从每个人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少些偏激急躁,多些宽容友善,学会用美德滋养心灵,方能走上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
《人民日报》( 2018年04月17日19版)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国新网3612006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