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又惹事了。前不久,两个熊孩子趁同伴钻进洗衣机里“躲猫猫”,按下开机键就悄悄溜走,导致消防队赶来破拆才救出来。
说起熊孩子,很多人满是“槽点”。比如,口红被当成蜡笔,包包被翻了个底朝天,在公众场合大喊大叫……更令人不能接受的是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长”,说“小孩子不懂事”理直气壮,甚至觉得“不束缚孩子、让孩子发挥天性”是教子有方。
熊孩子不等于坏孩子。正如小狗、小猫格外调皮好动,人类的孩子同样处于探索世界的初期,“熊”是一种本能和天性。如果加上精力旺盛,脑筋灵活,就会显得格外“熊”。历史上就有不少著名的熊孩子:爱迪生儿时,给小伙伴服下可以大量产生气体的药,想让小伙伴“充气”后飞起来,结果,小伙伴没起飞,却肚子疼得进了医院;霍金儿时最喜欢拆东西,无论是父亲亲手做的小火车,还是价格昂贵的玩具轮船、飞机,都被拆成废品,却没本事再组装起来;乔布斯儿时,曾因好奇地把金属发卡插进插座,被电击得当场昏厥,没过几个月,又好奇杀虫剂究竟是什么味道,于是再次进了医院……
熊孩子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如果放任不管,就难以成长为有理性、有规矩的社会人。管住熊孩子,有一个必须遵守的下限,就是尽最大可能,别让孩子的“熊”干扰别人,比如在公共场合适当束缚,无规矩不成方圆,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自家孩子社会化必经的过程。当然,作为理性的成年人,不能靠简单粗暴的拳打脚踢,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探索精神。其实,管理好孩子的言行,与呵护好孩子的探索兴趣并不矛盾。比如,对上述用洗衣机进行恶作剧的熊孩子,如果家长能带其去家电商场,让孩子观看演示用透明洗衣机,既讲清楚了洗衣机原理,又让孩子形象化地感受到风险,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还是一场生动的探索课。
说起来,孩子没有不“熊”的。生活中只有真正的“熊大人”,没有真正的熊孩子。管好熊孩子,关键看大人能不能因势利导,在孩子“耍熊”之际,紧紧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兴奋点,引导其趋利避害,诱导其创新创造。真若能做到这一点,或许你的孩子就是未来的爱迪生、霍金、乔布斯。(张烁)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新出网证(赣)字05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国新网3612006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