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干部每天掐表上下班,从来不贪污,但也从来不干事。在热播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中,京州市光明区区长孙连城就是一个典型。现实生活中,这类“为官不为”干部也多次被曝光,最近被关注的是因为不作为问题被严肃问责的天津市工信委原党组书记、主任李朝兴。据悉,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因“不作为”被免职的最高级别的干部。
为官不为,古已有之,老百姓习惯斥之“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则寓言故事:有人梦中到了阴府,看见一个官员在阎王眼前自称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阎王笑了笑说:“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也不用喝,岂不是更胜于你?”官员答道:“我虽无功,但总无过!”阎王又说:“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对某案因避嫌疑而不言,对某人某事因怕麻烦而不办,岂不是负国负民了。无功就是过。”这类官员常以清廉自居,殊不知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于国于民皆无益。
近年来,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码,对党员干部的纪律约束不断增多。这本来是正常现象,一些干部却感叹“好日子没有了”,在心态上“宁可不作为,也不能犯错”,在行为上“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样子”。当前“为官不为”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无论是哪一种,都与党和政府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期待背道而驰。也正是因为这类干部的存在,致使中央的好政策没有及时有效传至基层,没有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得到同步提升。人们常说要打通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官不为”干部大量集中在基层,他们与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对党群干群关系的伤害也最大。
一些干部“为官不为”已成了一个突出问题,中央对此已经开展多项整治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讲过这个问题,并且要求各级党委不等不拖、辩证施策,争取尽快扭转。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2015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开展过多次大督查重拳治理干部不作为,相关部门也出台多项措施。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公务员,如果不作为,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负责任,都会受到相应的处分,如果有重大过失、渎职还要受到相关法律的惩处。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数千名干部因庸政懒政怠政和不作为被相关地方严肃问责。可以说,自上而下的整治行动为广大干部敲响了警钟,督促许多干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但也必须承认,“为官不为”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现实中还有不少“孙连城”亟待发现和处理。
电视剧中的“孙连城”被送到了“干部回炉班”接受培训。现实中,也有一些地方采取类似方法,处理不作为、假作为干部。比如,云南省针对部分驻村扶贫干部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搞“走读式”“挂名式”帮扶、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等情况,实施驻村干部召回制度。这是选人用人制度的一种创新,是治理“为官不为”的有益尝试。干部的身份不是终身的,工作也不是铁饭碗,为官不为者就应该也必须被问责。“回炉再造”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既能够成为束在干部头顶的紧箍咒,也能够避免“一棒子打死”,姑且也算一种保护。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当撸起袖子加油干,而不是扭扭捏捏不肯干。如果“孙连城”们再不警醒,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回炉再造”了。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新出网证(赣)字05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国新网3612006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