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教育与体育之间的壁垒,让更多的孩子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让校园成为足球的沃土,中国足球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今年3月,《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犹如打响了发展校园足球的发令枪,一股强劲的足球热开始在校园升温。校园足球的成败,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中国足球的未来,这不仅是指中国足球在世界大赛上所能达到的高度,更意味着对足球发展模式的全新构架,对足球社会功能的重新发掘。
“足球特色学校2025年达到5万所”这一目标让人关注和期待。其实,让足球进校园,并不仅限于培养多少足球明星,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推动校园体育改革,推动体育真正回归教育。发展校园足球的理念正符合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所倡导的“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在培养孩子的球技之外,重要的还在于让他们收获健康的体格和健全的人格。
如今,社会各界对开展校园足球的重要性已有深刻认识,校园足球的布局也有清晰谋划。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则是系统工程中的每一个“螺丝钉”——足球课怎样上、足球教练如何配备、学生们踢球的场地如何落实、校园足球的赛事体系如何搭建等问题。发展校园足球无法毕其功于一役。一个良性循环的基层足球生态,要包含普及性的足球教学、常态化的校园联赛、上下贯通的球员成长渠道等。
旧有的体校培养模式已明显与时代发展脱节,而校园足球的发展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无论是AC米兰的青训模式还是皇马的青训方法,百花齐放的培养模式走进国内校园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在改革的初始和变局之中,更需要主管部门的精心推动以及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需要的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和久久为功的韧劲。
耐心滋养校园足球的土壤,走好中国足球从量变到质变的积淀周期,打破教育与体育之间的壁垒,让更多的孩子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让校园成为足球的沃土,中国足球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人民日报》( 2015年12月18日23版)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新出网证(赣)字05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国新网3612006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