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寒风
闸北区普善路390弄普善新苑小区,沈阿姨,68岁,典型的上海阿姨。几年下来她对高空抛物已练就一颗“强大的心”:“楼上扔塑料袋、饮料瓶、烟蒂、瓜皮果壳下来,已见怪不怪了。但让人吃不消的是,居然还有卫生巾、避孕套、鱼鳞鱼肚肠等污秽之物,实在太恶心了。”(8月17日 光明网)
高空抛物之所以令人头疼,就在于它往往处于一种行为排他的状态:自己在家,手腕一抖,他人怎知是谁扔的?在“家”这种私密的空间里,来自外界的道德压力和评判消失,高空抛物这样缺“德”行为的发生,正说明了高空抛物者的道德自我约束力的不足。
高空抛物丢的哪是“素质”,那么要根治它,同时也要把“素质”找回来。这就需要各方面进行教育,发生这样的问题大都是孩子行为,这就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要多这样的“问题”进行彻底的教育,在社会上进行全面的宣传,让所有人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良,让“素质”装备的每一位身上,不要让人们丢弃的“素质”一去不复返。
高空抛物,害人又害己,因为一旦听之任之,谁也料不到下一个被砸中的是谁。因此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杜绝不文明行为。而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也要多措并举。如收集典型案例,加大宣传力度;针对一些高空抛物现象严重的小区,可考虑在不侵犯居民隐私的情况下安装电子眼;若是发生高空抛物伤人的事情,要展开深入细致的调查,还可重金鼓励群众提供线索,为受害者维权提供相应帮助,对于高空抛物案件,警方应该用法律的威严震慑住这些缺乏公德心的不良分子,决不能姑息;同小区住户若有线索的话,应尽快向有关方面反映。相信做到了这些,“高空杀手”将越来越少,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安全和谐。
可以说,高空抛物折射的是抛物者教养与公德心的缺失,是对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漠视。只要我们努力了,我们宣传了,让那些“高空抛物”者的“病”得到真正“根治”。让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不要忘自我“素质”,相信一切不良行为将不再发生。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